大菩提心的層次、七級發心與往生之願的修行要點
心裡想: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,這叫發大願嗎?
悠悠,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,這叫往生之願。這個和其他七種正常的願,不是一套,這個是別傳吧,往生極樂世界是另一個願。但是就算你不發出離心,單是只有這個往生之願,就一心想去極樂世界,這個也可以。
師父:如果想今生念佛往生極樂的,還沒有生起平等普化心,但有大菩提心(度一切有緣眾生),這樣能不能去極樂?
DD泰粉絲,去極樂世界主要是靠往生之願。往生之願是另一套的,是和前面七段發心不相干的事情。你沒有菩提心,你連出離心都沒有,但是我就想去極樂世界當個最下面的下品下生的普通人,這樣可不可以?這樣也可以的。你沒有任何發菩提心的,或者出離心都沒有,我就想去極樂世界,在最底層當一個快快樂樂的小民吧,這樣行不行?這樣也行的。所以去極樂世界是另一套發願,根本不需要的。我們說去極樂世界是"信、願、行"三個,在這裡修行是"信、解、行、證"四步走,極樂世界是三步,不一樣的。
我連續問了2天的那個問題...您度不度我都行。我平生最討厭功利的人,沒有之一!從來都是我嫌別人功利,還是第一次有人這麼說我。基於好奇心的求知並不和功利劃等號吧。弟子感恩從而願意為您做事是自發的,而不是因為您要度他們被迫,您解答弟子的問題也不是為了供養吧?
慧覺觀自在,我現在向你道歉啊,可能昨天狀態不太好,還有晚上還有事,有人託我辦的,所以為了趕緊說完就那麼說的,如果讓你起了嗔恨心什麼不好的情緒,我向你道歉。不過佛理還是佛理,凡夫都是有欲望的,從情緒開始升起之後會產生欲望,你這種欲望所說的大菩提心,也不是我們所認為的真正的大菩提心,雖然這個欲望的大菩提心我們也是需要的。為什麼?因為也只能這樣,必須從這裡開始。你得有這個欲望,只能從有欲望的狀態下開始。但是真正的大菩提心,是在你沒有欲望的情況下,真正看到了眾生之苦,然後願意為眾生做,傳法也好,做任何事情也好,從這裡開始才算是真正的大願。再重複一遍,從四禪開始,自己在沒有情緒、也沒有欲望的狀態下,重新開始生起的大願,才叫真正的大菩提心。我不再為個人,純粹是為眾生的才叫大菩提心。你現在是以凡夫的情緒,和以情緒勾出來的欲望來說,我要普度眾生,這也算是菩提心,但是還沒到那個層次,因為你的情緒、願望都是時刻在變化的,可以這樣理解吧。
問題二:我們修行目的是為了成佛,這不也是一種執著嗎?請師父開示,感恩師父,頂禮師父!
目的是成佛,但凡夫的欲望都是執著。從情緒層面上產生的欲望,是執著,要成佛也好,要度人也好,都是。但是一開始總得這麼開始,所以說菩提心也是凡夫的欲望升起的,那也算。實際上不是四禪以上的那種真正的大菩提心,起碼也得是有菩提心的。還有修行的目的。你不能說以成佛為目的,而是以普度眾生為目的。你要是以單純的成佛為目的,那就是另一回事了,那成不了的。普度眾生是把和自己有緣的眾生全部度成阿羅漢為目的,這個時候才算是真正的發了菩提心。
請教師父,有師兄說:想成佛也叫貪,師父有何開示和看法呢?
對,就是凡夫的貪,只要有情緒有欲望,一切追求都是凡夫的欲望。凡夫說的普度眾生,或者成佛都是欲望。真正的大願是從四禪無欲望的妙觀察智開始,可對凡夫來說總得有個開始吧。吃東西是貪愛,是執著,是要捨棄的,可是現在你不吃東西就死。你總得吃東西維持生命才能修行,才能慢慢捨棄貪愛吧。說這種話的人自以為聰明,好像自己看的比別人更深似的。你不發大願,你的欲望就會把你引向地獄。你發大願,你的欲望會把你引向無欲望的解脫。佛菩薩難道看不出你的大願也是凡夫的欲望嗎?但是,他們還是會加持發願的人。
還有師父,記得您說過,只要對某個場景產生共情,因緣際合時這樣的事情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。這太可怕了,因為現階階修為還遠遠夠不著消滅情緒,雖然站在演員的角度看,很多時候也能做到或是提醒自己不帶入其中,但難免對某些事物產生共情,譬如大悲心,裡面的悲是不是共情呢?
然後這個消滅情緒,共情,大悲心的確是一種共情,能感受到對方的痛苦。但是你不能執著於這種痛苦,真的把它給搬過來,甚至有時候想象一下都能感受到對方的痛苦,這樣就差不多了。好吧。
1. 往生之願:去極樂世界是另一套發願系統,不需要其他發心
2. 真正大菩提心:必須從四禪無欲望狀態開始,純粹為眾生而發
3. 凡夫發心:雖然帶有欲望和執著,但仍是修行的必要開始
4. 修行目的:應以普度眾生為目的,不是單純為了自己成佛
5. 大悲心:能感受眾生痛苦但不執著,有智慧的慈悲
[本章節包含更多深入的問答內容,完整版本請參考原始文檔]
"真正的大菩提心,是在你沒有欲望的情況下,真正看到了眾生之苦,然後願意為眾生做,傳法也好,做任何事情也好,從這裡開始才算是真正的大願。"- TaiGuangLin 禪師